昨天刷到ASML的最新声明时,我正在和一位制造企业的采购总监吃午饭。他盯着手机屏幕里的“放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”字样,夹菜的手顿了顿:“去年公司花120万买的AI采购系统,至今还在服务器里‘躺平’——不是芯片不够,是我们根本没搞懂‘怎么用AI’。”
这句话像一颗石子,砸进了我朋友圈的“采购圈”。有人欢呼“终于能买到高端芯片,AI系统能跑起来了”,有人却吐槽“就算有了芯片,我们的AI采购还是‘中看不中用’”:
某零售企业的采购经理说:“AI推荐的供应商全是行业TOP10,但我们要的是‘能接受小批量定制’的中小厂商,结果推荐列表里一个都没有;”
某新能源企业的供应链总监吐槽:“AI系统和我们的ERP对接了3个月,至今还在‘数据打架’,每天还要手动核对订单;”
最扎心的是一位刚晋升的采购主管:“老板说‘买了AI就能解放人力’,结果我现在既要学AI操作,又要做原来的工作,每天加班到10点。”
为什么明明砸了钱,AI采购却成了“摆设”?
我翻了2024年《采购数字化转型报告》,里面的一组数据让我倒吸冷气:国内企业采购AI项目的失败率高达63%,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:
“为AI而AI”的焦虑症:老板看到同行用了AI,就急着买一套,根本没梳理自己的采购痛点;
“数据孤岛”的后遗症:AI系统和原有ERP、CRM系统对接不上,只能“孤军奋战”;
“人机对立”的误区:认为AI能替代采购人员,结果采购人员不会用,系统变成了“花瓶”。
想起去年采访的一家新能源车企,他们的采购AI项目却做得风生水起。负责采购的张总说:“我们没急着买系统,而是先花了3个月梳理采购流程——比如供应商筛选要查12项资质,价格波动要监控5个指标,这些都是我们的‘核心痛点’。”
之后,他们和AI厂商合作,把这些痛点变成了系统的“核心功能”:
针对“小批量定制”需求,AI系统增加了“供应商灵活性评分”模块,通过分析供应商过往订单的“定制化比例”和“交付周期”,推荐符合要求的中小厂商;
针对“数据对接”问题,厂商专门做了“ERP适配接口”,把原有系统的订单、库存数据导入AI,让AI能实时监控价格波动;
针对“人机协同”,他们给采购人员做了3轮培训,让大家知道“AI是辅助工具”——比如AI推荐了10个供应商,采购人员可以根据经验筛选出最适合的3个,再去谈判。
结果呢?供应商筛选时间缩短了45%,采购成本下降了18%,采购人员的加班时间减少了30%。张总说:“我们买的不是‘AI系统’,是‘解决采购痛点的方案’。”
ASML放宽AI芯片限制,给了我们更多“硬件支持”,但真正决定采购AI成败的,是“软件思维”——先给采购流程做“减法”,再给AI系统做“加法”。
我总结了3个“采购AI落地秘诀”,来自那些成功的企业案例:
#### 1. 第一步:用“痛点清单”代替“功能清单”
不要问“AI系统有什么功能”,要问“我们的采购流程有什么痛点”。比如:
是供应商筛选太慢?
是价格波动预警不及时?
是订单核对太麻烦?
把这些痛点列成“清单”,再找能解决这些痛点的AI系统,而不是“功能越多越好”。
#### 2. 第二步:用“数据打通”代替“数据堆砌”
AI的核心是“数据”,但不是“越多越好”,而是“越准越好”。比如:
把ERP的订单数据、CRM的客户数据、供应商的资质数据整合起来,让AI能“看到”完整的采购链条;
定期清理“无效数据”,比如过时的供应商信息、错误的订单记录,避免AI“学错东西”。
#### 3. 第三步:用“人机协同”代替“人机对立”
AI不是“替代者”,而是“辅助者”。比如:
让AI做“重复劳动”:比如核对订单、监控价格波动;
让采购人员做“决策劳动”:比如和供应商谈判、选择最适合的供应商;
定期收集采购人员的反馈,优化AI系统——比如AI推荐的供应商不符合需求,就调整系统的“推荐算法”。
最后,想和大家聊一个“扎心”的问题:当AI能做越来越多的采购工作,采购人员的“核心竞争力”是什么?
去年参加采购行业论坛,一位资深采购专家说:“AI能帮你筛选供应商、监控价格,但它不会‘和供应商建立信任’,不会‘在危机时协调资源’,不会‘理解企业的战略需求’——这些,才是采购人员的‘不可替代性’。”
就像那位新能源车企的张总说的:“我们的采购人员现在不是‘做更少的事’,而是‘做更有价值的事’——比如和供应商一起优化供应链、帮企业制定采购战略,这些都是AI做不到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