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刷到#罗马仕淘宝店余额不足#的热搜,有顾客退货时发现店铺账户没钱,评论区里一条留言扎了采购人心:“我是公司采购,上次选了个‘性价比高’的供应商,结果货不对版要退货,对方居然说‘没钱赔’,最后还是我垫了款才搞定。连大牌子都这样,我们选供应商时怎么敢放心?”
这条留言获赞1.2万,底下全是采购同行的共鸣:“怕选贵了被说‘不会砍价’,选便宜了怕踩坑,每天都在‘省钱’和‘担责’之间纠结。”
罗马仕的事件,其实戳中了所有采购的“信任焦虑”:
选大牌子:怕“店大欺客”,售后推诿(比如去年某知名办公设备供应商,设备坏了半个月没人修,导致项目延期);
选小供应商:怕“跑路风险”,比如疫情期间有采购选了家新成立的耗材商,结果对方收了款就消失,损失了3万多;
选低价款:怕“偷工减料”,比如买的纸箱标注“抗压100kg”,实际装了50kg就破了,客户投诉到公司总部。
某采购行业调研显示:63%的采购人员曾因供应商问题遭受经济损失,其中41%是“信任错付”导致的。对采购来说,“选对供应商”比“砍到低价”更像一场“生存考试”——考的是你的判断力,更是对公司的责任心。
我们团队做了5年采购,总结了3个“供应商信任测试法”,帮你避开90%的坑:
##### 1. 查“历史信用”:用“第三方数据”代替“口头承诺”
别光看供应商的“资质证书”,去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企查查查这3个指标:
有没有“失信被执行人”记录?(比如去年我们淘汰了一家供应商,就是因为查到它有2次“拒不履行合同”的判决);
近3年的“经营异常”次数?(如果一年有3次“地址变更”,说明稳定性差);
客户投诉率?(在“12315平台”查,比如某电子元件供应商,投诉率高达15%,果断pass)。
案例:去年我们选办公家具供应商,看中一家“性价比高”的小公司,但查了企查查发现它“社保缴纳人数只有5人”(实际需要生产100套家具),果断换成了一家“社保人数30人”的中型企业,结果家具质量稳定,售后响应快。
##### 2. 测“响应速度”:用“假问题”试“真态度”
选供应商前,故意问一个“棘手问题”,看对方的反应:
比如“如果我们收到货后发现少了10个,你们多久能补?”(好的供应商会说“24小时内补发,运费我们承担”;差的会说“先查物流,可能是你们自己漏了”);
再比如“如果产品不符合我们的规格,能不能无条件退货?”(好的供应商会主动说“我们可以先寄样品,确认后再批量生产”;差的会说“退货要扣违约金”)。
总结:响应速度=重视程度。那些愿意“先解决问题,再分责任”的供应商,往往更靠谱。
##### 3. 验“真实能力”:用“实地考察”代替“线上沟通”
不管供应商说得多好,一定要去工厂实地看:
看生产流程:有没有“质量检测环节”?(比如我们去看一家包装材料厂,发现它每批货都要经过“抗压测试”“防水测试”,才敢下单);
看库存情况:有没有“备料仓库”?(如果仓库里没什么原料,说明产能不足,可能延期交货);
看员工状态:员工是不是“忙而有序”?(如果车间里没人,说明订单少,可能经营困难)。
提醒:实地考察时,别只听老板说,多和一线员工聊——比如问“你们这里经常加班吗?”(如果员工说“经常加,因为订单多”,说明生意好;如果说“很少加”,可能没订单)。
罗马仕的事件告诉我们:采购不是“买便宜货”,而是“为公司选可靠的伙伴”。
那些为了“砍价”而忽略信任的采购,看似省了钱,实则给公司埋了“定时炸弹”;而那些愿意花时间“查信用、测态度、验能力”的采购,才是公司的“风险控制专家”——因为他们知道,一次靠谱的采购,能帮公司省10倍的售后成本。
最后想问问你:你有没有遇到过供应商坑人的情况? 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,点赞最高的3个故事,送你一份《供应商筛选手册》(包含10个必查指标、5个测试问题)~
愿所有采购都能:选对供应商,睡个安稳觉。